圖片來源: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
去年暑假,我到台北士林科教館參觀「NASA一場人類冒險」特展。這個特展分為:啟程、探索、狂熱、突破、堅忍、創新、參與、體驗等八大館。在展場裡面,不只有來自美國太空總署(NASA)超過300件實際參與過太空任務的寶物,也可以看到許多火箭、太空梭、太空船等大型展示品,還能體驗虛擬無重力太空艙的感覺。經過短短的三小時參觀之後,我對太空世界有不僅有了初步的認識,更產生想要繼續一探究竟的興趣。
在這一場展覽裡,是什麼因素讓太空科技所知有限的我,得以學到知識並產生興趣?我認為是專業「策展」(curation)的效果。
什麼是「策展」(curation)呢?
城邦集團首席執行長何飛鵬先生曾提出「完整的策展」之概念:
curation = content + context + comment + conclusion
把一個訊息,賦予關係、提出看法、並說出結論,就是策展。
首先,策展人聚集數量龐雜的太空物件,經過篩選與分類,創造有意義的內容(content),用不同方式分區展示。然後,佈置展示的環境、時機、氛圍、呈現的方式等,讓這些內容形成有連結關係的脈絡(context)。接著,透過鋪陳,說出合乎邏輯且與目標觀眾相關的看法或意見(comment),帶領觀眾理解偉大的太空任務歷史故事。最後,對於整體展覽內容所形成的含義,給予明確的結論(conclusion)。
這次參觀展覽的經驗,對我來說,是一趟印象深刻且收穫豐富的學習。在參觀之後,我一直思考著:要如何把科教館的策展概念運用在教育訓練上,讓員工的學習活動像參觀展覽一樣,多元、實用又有趣呢?
隨著行動載具的技術日新月異,行動/微學習(Mobile/ Micro Learning)已經成為潮流趨勢,個人取得資訊內容的方式變得更簡便,因此,企業教育訓練的重點不在於「創造」更多的內容,而是去思考如何「重組」現有的訓練內容。
前面提到的「NASA一場人類冒險」特展,展場裡眾多的太空物件,並非由策展人所「創造」,策展人做的是「重組」的工作,藉由規劃不同的館區,把相關的物件組合在同一區,讓觀眾在看完每一個館區的物件後,就能對此主題有概括的了解。
在此,我仿效策展人的角色,將策展概念應用於企業訓練,試著規劃一個以「翻轉領導力-引領組織成長的創新思維」為主題的訓練策展架構:
一般的訓練規劃,包括:課程名稱、上課對象、課程目的、課程內容等,這些項目大致上可以轉化並對應到策展架構裡的展覽名稱、目標觀眾、展覽主旨、展區名稱、展品選件。
但是,策展的重點不在內容產出,而是內容重組。因此,有別於以往著重單一門課的訓練規劃,企業訓練人員需要針對訓練主題收集各種素材,規劃不同的展區,篩選並組合一系列具有關連性的課程。
以策展的概念來看我提供的例子,可以解讀為:在「翻轉領導力-引領組織成長的創新思維」展場裡,規劃了好書導讀、線上學習、實體課程等三個展區,每個展區分別挑選三項和創新思維有關的書籍、影音和課程,這些素材以不同的方式呈現,讓來到展場的主管人員,透過混成學習模式培養創新思維。
寫到這裡,我發現,將規劃企業訓練視為策展活動,也算是一種創新思維。從事企業訓練的朋友,不妨翻轉自己的思考,當個訓練的策展人吧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