員工能否完成公司交付的任務,達成績效目標,取決於兩個重要的因素:「能力」和「動機」。如果以開車來比喻達成績效目標的過程,能力和動機就是推動車子前進的燃料,缺少其中一項,則工作績效就會大打折扣,甚至無法到達目的地。由此可知能力、動機和績效之間的關係與重要性。
第三堂課我們要談的是:透過訓練與發展來強化工作能力。
訓練與發展都是透過有系統的需求分析、方案設計、訓練實施和成效評估,來強化員工的知識、態度或技巧,進而提升未來的工作表現。兩者的差別在於訓練是以短期目標為導向,著重在改變目前的表現及工作行為;發展則是偏向因應未來的責任需求及職涯成長所需要的才能。
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說:「訓練很貴,但是不做會更貴。」
「訓練很貴」
在企業資源運用錙銖必較的今天,有些公司只有基於需要才會辦理教育訓練,覺得員工哪方面做得不好,需要加強,就讓員工參加相關訓練,例如:業務人員的銷售績效不彰,安排參加銷售技巧課程。
「不訓練更貴」
面臨高度競爭與快速變遷的環境,企業必須投注更多心力在提昇人力資本,若是因為節省成本而不訓練員工,為長期發展預作準備,則可能會因失去競爭優勢而錯失良機,造成的損失將遠遠超過訓練所花費的成本。所以,企業應該配合外部環境、公司經營方針、部門績效目標與員工個人成長需求,建構全方位的訓練發展體系,以長期的角度來培育員工。
還記得樵夫砍柴的故事嗎?
有一個年輕的樵夫到山上砍柴,不久,另一位老樵夫也來了。到了傍晚,年輕的樵夫發現,老樵夫雖然比他晚來,砍的柴卻比他多,於是,他暗暗下了決定,隔天要更早到山上來砍柴。
第二天,年輕樵夫很早就到林子裡,他心想:「這次我砍的柴一定比較多。」沒想到,當他挑著木頭回到柴房時一看,老樵夫所砍下的柴,還是比他的多。
第三天,年輕樵夫決定,他不但要比老樵夫早到,還要比他晚下山,心想,這次自己所砍的柴肯定比較多。沒想到,這一天,老樵夫砍下的木頭,還是比他多出一大籮筐。第四天、第五天也是一樣。
到了第六天,滿腹疑問的年輕樵夫終於忍不住了,他問老樵夫:「我比你早到、比你晚下山、比你年輕有力氣,為什麼我砍的木頭還是比你少?」
「年輕人啊,」老樵夫拍拍他的肩膀說,「我每天下山回到家後,第一件事就是磨斧頭,可是你下班回到家後,卻因為太累就只顧著休息,斧頭都被你砍鈍了。所以,雖然我比你老、比你晚到、比你早下山,但是我的斧頭卻比你利,我只要砍五刀,樹就倒了,你卻要砍十幾刀,樹才會倒。」年輕人終於恍然大悟。
如果企業只注重短期利益,認為:「員工光跑業務都來不及了,哪有時間讓他們去受訓?」等到發現員工績效不佳再來尋求改善,當中已經浪費許多時間和成本。用在個人身上也是同樣的道理,千萬別想著:「我每天工作又累又忙,連休息的時間都不夠了,怎麼可能還去進修?」在努力朝著職涯目標前進的同時,也不要忘記隨時把斧頭磨利,提升自己的能力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